77岁的李善长,颤抖地跪倒在朱元璋面前,声泪俱下:“陛下,我已年近古稀,早无心权力纷争,只愿安享天年……”但朱元璋的脸上毫无怜悯之色,冷冷道:“司马懿七十多岁尚且叛主,你难道不也是吗?”
这是李善长与朱元璋的最后一次对话,也是他坠入死亡深渊的终点。而事情的起源,却要追溯到几十年前的风云际会。
李善长曾是朱元璋创业时的得力干将。作为明朝开国功臣,他是“淮西集团”的代表人物,一度权倾朝野。李善长为人圆滑,长袖善舞,在朝廷中左右逢源,多次帮助朱元璋稳固政权。明朝建立初期,李善长身居高位,深得朱元璋信任,甚至被封为“功臣之首”。
随着时间推移,李善长的地位越来越危险。1380年,朱元璋发动了著名的“胡惟庸案”,彻底废除宰相制度,开始清洗功臣集团。
胡惟庸原本是李善长的心腹,被他一手提拔,但最终胡惟庸因涉嫌谋反被处决。这场案件牵连甚广,许多功臣因此受到打击,而李善长虽然未被直接牵连,却已经置身于危险的边缘
胡惟庸案是一个转折点,暴露了朱元璋对权力的极度敏感与多疑。李善长虽然幸运地躲过了胡惟庸案,但他的“中立态度”引起了朱元璋的不满。尽管李善长并没有直接参与胡惟庸的谋反,但朱元璋深知,这位昔日的老臣已经不再是那个全心全意支持自己的“李先生”。
李善长与胡惟庸之间的关系过于紧密,即使他没有站在反叛者一边,也没有坚定地站在皇帝这边。这种暧昧的态度,让朱元璋心生猜疑。
1388年,捕鱼儿海之战大捷,明军俘虏了大量北元残部,其中一名重要人物——封绩,被带回了南京。封绩是当年胡惟庸派去北元联络的使者,随着他的归来,李善长的危机也随之加剧。
朱元璋得知封绩与李善长有着密切的联系,怀疑李善长早已知晓胡惟庸的阴谋,却故意隐瞒。对一个皇帝来说,这种隐瞒无异于叛国
朱元璋对权力的掌控欲极强。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开国皇帝,更是一位残酷无情的君主。他始终相信,“兔死狗烹”是历史的必然。功臣若不加以防范,迟早会变成威胁。
他曾在不同场合多次暗示:“凡功高者必反”。他对自己的老臣们,包括徐达、汤和等人,也并不完全放心,而李善长的表现更让他心生戒备.
1376年,朱元璋曾因病十天没有上朝,然而李善长作为首辅大臣,却没有前去探望。朱元璋对此极为愤怒,觉得李善长忘恩负义,随后便削减了他的俸禄。虽然此事没有造成进一步的惩罚,但朱元璋从那时起,已经开始对这位功臣的忠诚度产生怀疑。
李善长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处于风暴中心。他虽然退居幕后,但生活依然奢华高调,甚至还曾调动大明的士兵修建自己的府邸。
这种行为,在朱元璋看来,简直是对皇权的挑衅。李善长并没有学会“夹着尾巴做人”,反而继续高调地享受着昔日的荣耀。这种桀骜不驯的姿态,最终让朱元璋下定决心要铲除他。
科技股多数下跌,苹果涨1.31%,亚马逊跌0.29%,奈飞跌0.79%,谷歌跌0.3%,脸书跌2.84%,微软跌0.22%。
明朝建立后,朱元璋对这位功臣十分信任,甚至封他为“六公爵”之首。他的名字,与徐达、常遇春等名将齐名,成为明初功臣中举足轻重的存在。
权力的巅峰往往伴随着危险。李善长的成功,在于他早年为明朝立下了汗马功劳,但他的失败,却在于他没有及时退出权力的旋涡。
在1390年,朱元璋终于对李善长展开了最后的清算。李善长在生命的最后时刻,终于意识到自己无处可逃。他跪在朱元璋面前,乞求饶命,甚至以年迈为由请求免死。
朱元璋的心早已如铁石一般,不再对昔日的功臣有丝毫怜悯。他引用了司马懿的例子,警告李善长:“司马懿七十多岁尚且叛主,你难道不也是吗?”这一句话配资杠杆平台有十倍杠杆吗,彻底封死了李善长最后的希望。